(希望各位艺术生,和艺术生爸妈好好看看这篇文章,谢谢~)
只要你是个艺术生,
爸妈一定对你说过:
“以后当个老师就好!”
Oh,简直是一句魔咒。
可以引发家庭战争的那种。
Siri的教资从2018年裸考到2020年,差一门至今没过。(所以只能做个卑微小文案。)
好好背的话,一定会考上。
但我真的不想考啊!!
我真的不想当老师啊!!
Siri一直对这问题无法理解:
为什么艺术生的爸妈,
脑子里只有“老师”两个字?
直到有一天和以前教我的教授聊天。
东拉西扯的时候讨论到:
父母把你送来学艺术的初衷,和你学艺术的初衷,
其本质是否一样?
我觉得正好可以拿来解释“老师”这个问题:
大众咸以为搞艺术是一个很浪漫的工作。
日常人们谈及艺术的时候,
经常有“为艺术战”、“为艺术而献身”的说法,有意无意把艺术家比拟为圣徒和殉道者。
有时候人们又说艺术家是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之类,
一小部分人,也会把艺术家称为“疯子”、“天才”。
各种各样的观念五花八门,互相矛盾。
浪漫的工作也是一种工作,而工程师更加是一种工种。
你的父母当初送你来读艺术,而不是去学医或者学工程机械,
绝不是希望你为艺术而牺牲,非要把你献给艺术,
而是希望你能把艺术当作一个饭碗。
他们这么想,和这么做,都是理性的。
因为历史上艺术的确是一个饭碗。
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,还是一个很不错的、相当有地位的饭碗。
饭碗的范围很广泛,
希区柯克那样的导演、马龙·白兰度式的演员、
好莱坞的美术监制、阿玛尼的品牌总监、
一幅画卖100万的画家、当代王羲之的书法家、
建筑师、摄影师、设计师、……
体面,又赚钱。
在这些职业里边,无论你身处哪一个职业的哪一层,你都不会穷到哪里去。
(希区柯克)
父母们的期许和目的,
是希望你通过艺术,或进入起点更高的公司,或拥有更高端的创业机会,最终赢得上流社会的青睐。
当代人们的潜意识里,会把艺术和高等人群联系在一起,艺术的本身让人望尘莫及,就像平民仰望名流,中间隔了一层心生敬畏的屏障。
(马龙白兰度)
在非凡这个大艺考生文化课机构里,
来来往往一届又一届,
美院的,985的,211的,送走一批又一批。
但Siri听到最多的父母的期许无外乎是:
做个美术老师就好了,安稳。
听到最多的学生的抱怨是:
他们不懂我,我真的不想做老师。
所以我要更正一下这个观点——
这并不是指父母只认同你成为一个老师。
老师,
可能是大众心目中的“体面”、“正能量”呈现出的第一直接形象。
古今中外,老师永远是受人尊敬的职业,端正且稳定。
可是,如果你成为了一名好莱坞电影的美术制作人,谁会再要求你回去当老师?
你父母的想法可以用大白话来阐述:
你有出息,那当个展馆的负责人,公司的艺术总监,剧组的美术监制,最好不过;
你也可以办一个小工作室谋生,但是自己创业风险大;
真进不了高大上的圈子,做个有编制的美术老师就行了,0风险。
这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选择:
给孩子留退路,给自己留面子。
而你自己对艺术家的定义,也是出于对面子、地位和金钱的渴望。
没办法,中国人就是要面子。
别不承认,事实就是如此——
当你的头衔是艺术家,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。
但他们在表达赞许时,脑子里未来的你,一定不是一副梵高未成名前的穷酸样。
(凯斯哈林)
你想象中未来的自己,也一定是美院教授对艺术十分讲究的模样,
或者凯斯哈林和Banksy一派又酷又拽的涂鸦艺术家,
总不至于变成河坊街摆摊的街头画家,是吧?
“You don’t need planning permission to build castles in the sky.”
- Lower Lamb St, Centre
(Banksy作品)
(Banksy作品)
所以实际上,你和父母的出发点是一致的——
通过艺术,更快接触到前卫的思想和气派的人、事、物。
如果爸妈再喊你当老师,把这篇文章发给他们看,
可以解决不少矛盾,真的;
如果你是父母,也把这篇文章发给你的孩子看,
当老师很好,但不是止于老师。
在我们都明白本质后,
好好告诉爸妈:
我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。
(点个好看再走谢谢哈哈哈)